【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中小学电教
曾用名:吉林电教
主办:吉林省电化教育馆
ISSN:1671-7503
CN:22-1044/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18929
期刊分类:中小学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析农村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

来源:中小学电教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在我国,智慧课堂包含了几种模式,并且我国智慧课堂的发展经过了模仿到熟练再到创新的过程,其中包含以下三种方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当前,一

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在我国,智慧课堂包含了几种模式,并且我国智慧课堂的发展经过了模仿到熟练再到创新的过程,其中包含以下三种方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当前,一些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从翻转课堂变化而来的,教学过程是:在课前,教师要将教学的资源和任务单发放给学生,在微课支持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师生共同进行答疑和协作探究,加强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化效率。

(二)校本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课改过程中,一些学校都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比如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及展示交流和课后作业等,这些模式需要理论基础,同时需要实践,进行有效的改造之后直接在智慧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能显著促进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教学的实践效果。

(三)学科教学模式

不同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没有通用的适合所有课程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针对某个学科,构建有效的学科教学模式,比如小学语文“6+1”课堂教学模式。在智慧课堂背景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校能按照本校的特色教学模式和学科特征充分结合,从而形成某个学科的变式教学模式,之后按照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二、智慧课堂评价

在智慧课堂教学中,评价工作十分重要,同时也是需要有序开展的,然而选择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在智慧课堂中,其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有着很强的灵活性特征。在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

在智慧课堂建设中,搭建智慧环境是最基本的组成环节,但是在当前的实践中很难实现,因此,笔者观点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但包含各种网络和多媒体,同时还包括各种移动终端和平台以及教学资源等内容,在这些教学内容中,通常要从四个层面进行评价,分别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技术性。

(二)课堂教学结构

在智慧课堂教学中,一堂完整的课堂必须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在课堂中,使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以及合作式的教学结构。智慧课堂在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习空间的延伸,并且在课堂教学结构评价中,不再局限于课堂40 分钟内,并且需要充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中,高阶思维是重要的组成,在进行具体的核心素养发展评价过程中,首先能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进行研究,探究在教学中是否对学生的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进行了促进。

三、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1.教师备课,为学生推送预习内容和预习检测内容。

2.学生预习,并且根据预习题目记录学习问题。

3.教师授课,讲解新课或者是先测试,然后授新课。学生积极听课并将问题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辅导学习。在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以及学生提问等过程中,设置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教师将作业留给学生,然后给学生讲解题目。

5.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给教师,等待批阅。

6.教师批改完作业并将结果发给学生。

7.学生查看批改的结果并进行接下来的预习。

8.教师按照自己收集的四类数据,对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习惯。

9.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掌握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

四、智慧课堂发展趋势

当前,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和新型教育教学理论作为依靠的智慧课堂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未来的教育大数据思维下,利用系统化的教学资源,能推动智慧课堂的发展,在当前很多农村课堂中,虽然还没有智慧课堂的教学,但是未来的智慧化依然是课堂建设的方向和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农村教学借助信息化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智慧课堂主要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实践环境,并且构建智慧环境,采用智慧教学模式,加强智慧评价等方式,从而实现智慧教育。


文章来源:《中小学电教》 网址: http://www.zxxdjzz.cn/qikandaodu/2021/0120/570.html


上一篇:建设中小学电影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及策略思考
下一篇:乡村初中教师线上教学的“梗”与“疏” ——